南京快三
台媒看大陆:湖北咸宁香城泉都 沐温泉、品薯美食******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了有关湖北省咸宁市的报道,介绍了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报道指出,咸宁地处长江之滨、湖北之南,地名源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素有“香城泉都”美誉。
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这里桂花种植历史悠久,古桂数量多,文化底蕴深厚,桂花品种、质量、种植面积、鲜花产量均全国领先。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便是对咸宁桂花的赞美。
全国已知的桂花品种有200余个,咸宁占93个。咸宁桂花种植面积约10万亩,每年产桂花树100多万株,年产鲜桂花达150万公斤;拥有百年以上古桂2000余株。

到咸宁旅游,一定要泡温泉。咸宁温泉的开发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当地温泉水出自岩窟,水激石岩,沸沸涌涌,雾气蒸腾,被称为“温泉虹影”。
咸宁的温泉不仅数量众多、蕴藏丰富,而且质量极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温一般在48℃至50℃之间,最高达54度,属于中温温泉。“蒸如坐暖室,从石隙之。沙沸泡起滚滚上,热如釜。”泉水呈淡黄色,具有洗浴、休闲、健身、医疗等多种功效。

享受特色温泉的同时,也应搭配特色美食。非遗美食“通山包坨”,被文人墨客称为“红薯幻化的精灵”。以红薯淀粉为皮,多种食材为馅心,有着团圆、吉祥的美好的寓意。当地还有通山大畈麻饼、崇阳小麻花、通城麦市干子、崇阳雷竹笋等美食,让人停不下口。(完)
5分快三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举办文艺评论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4日在京举办“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文艺评论力量——文艺评论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座谈会围绕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声,如何更好地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声,如何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等进行了交流探讨。文艺评论专家仲呈祥、白烨、洪向华、单威、马文、卢冷夫、王馗、张建业、秦宇,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宋合意参加座谈会。 与会者一致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开展文艺评论工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与会专家从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守好文艺评论专业权威关,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等角度,结合各自专业理论和生动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强表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覆盖传达学习,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集团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同时,发挥好宣传舆论阵地作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理论阐释和新闻报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完)快乐彩票网 尼西黑陶见证藏族民众生活之变****** 中新网迪庆10月23日电 题:尼西黑陶见证藏族民众生活之变 作者罗婕 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驱车30余公里,即能到达茶马古道沿线的尼西乡汤堆村。居住在这里的藏族民众在悠久的民间制陶史中焕发传统的新活力。 “尼西黑陶是藏族黑陶的一种,制陶工艺传承两千余年,是藏族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茸恩主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尼西黑陶见证了当地藏族民众的生活变迁。 ![]()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青海等省份。云南迪庆的尼西乡以盛产黑陶闻名,拥有“中国藏族黑陶之乡”的美誉。在汤堆村,从事黑陶烧制的村民众多,鲁茸恩主的工作坊就在错落排布的民居之中。 鲁茸恩主13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黑陶,至今已40年有余。他的父亲孙诺七林是国家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火盆、酥油茶具(摇具)和茶罐三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鲁茸恩主的儿时记忆中,父亲总是靠人背马驮将制作好的黑陶带到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城等地售卖,并换取生活用品。“那时路遥马慢,天不亮出门,到县城也快天黑了。父亲一步一步把尼西黑陶带出了山沟沟,也带到海外收藏者的面前。” “与其他藏族黑陶不同,尼西黑陶的原料使用当地山上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且塑形、抛光等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鲁茸恩主介绍,尼西黑陶品种齐全、用途广泛,有最具藏族特色的“藏八宝”摆件,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餐具、炊具、茶具、酒具及香炉、酥油灯等均一应俱全。 ![]() 鲁茸恩主工作坊的架子上,摆放着各式形态各异的黑陶作品,其中鸽子壶和小茶罐是他最拿手的器具。“现在尼西黑陶的艺术收藏价值不断攀升,传承的匠人们也不断创新,让黑陶的器型发展至80余种。”他说。 如今,云南迪庆交通发生“一跃千年”的巨变,随着路网越来越发达,昔日人背马驮的景象不再,从汤堆村到香格里拉市区仅需40余分钟的车程。随着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完善和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尼西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尼西黑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也成了香格里拉最具代表性的文旅商品。 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主动来到汤堆,“常常有国外游客到汤堆来体验触碰泥土所带来的感动。疫情前,每年有超过8000人次到我的工作室参观。卖黑陶让我们收入翻番,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与此同时,旅游发展带动了当地传统美食“出圈”,由尼西黑陶制作的土锅烹煮的鸡汤——尼西土锅鸡成了一道倍受中外游客欢迎、每去必吃的特色菜肴。 世界日新月异,日子越变越好,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如鲁茸恩主一样的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坚持。谈到父亲传承黑陶技艺的夙愿,他感慨万千,“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重视这门传统手艺。现在我接过这份传承事业,一定要让非遗‘宝藏’延续下去。”(完)
|